业务调整官宣
2月9日,百度通过内部邮件宣布了对医疗业务结构的调整与优化。智能小e和拇指医生两个团队被纳入AI体系,而内容建设团队则转入了搜索公司。这一系列变动规模庞大,不禁让人好奇其背后的真实目的。百度此举,究竟是真心想要借助AI技术推动医疗领域的实际应用,还是有着其他未公开的打算?
李彦宏的观点
2月8日,李彦宏在中国企业家论坛上提到了“互联网+医疗”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分别是挂号预约、智能诊疗、基因分析与精准医疗以及新药研发。虽然他的构想很美好,但业务调整是否真的能与这一愿景相匹配?这两个事件发生得如此接近,人们不禁会将它们联系起来。
业务逻辑陈旧
百度医疗部门诞生于移动网络时代,但其运作模式却还停留在个人电脑时代。它投入大量资源开发多个专注于医疗领域的网站,并将医疗流量引导至这些网站,通过构建媒体网络来加快流量转化为收益。然而,在当前以移动网络为主导的时代背景下,这种做法显然已经落后,难以跟上市场的新变化。
流量优势不再
在移动互联网盛行的当下,流量并非推动互联网医疗行业发展的唯一要素。2016年,百度所投资的若干互联网医疗公司相继发布裁员信息,其中寻医问药网裁减了50%的员工,好大夫在线也进行了人员调整。这一现象反映出,百度的流量优势已难以继续支撑互联网医疗机构的运营,其盈利压力显而易见。
AI前景存疑
百度的业务整合依然以AI作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过,如果对医疗AI所需的数据进行细分,会发现百度的数据积累还处于初级阶段。以目前的基础医疗和搜索数据来看,与真正的AI医疗应用还有相当大的差距。仅仅依靠宣称AI,缺乏充足的数据支持,让人难以相信它能够彻底改变医疗行业的现状。
调整动机可议
医疗广告曾给百度带来丰厚的收入,撤掉医疗部门以增加广告流量、提升营收,这在道理上是可以接受的。然而,百度却将此举美化为AI医疗战略的调整,这实在没有必要。人们不禁要问,百度此举是出于对AI医疗的真正布局,还是仅仅为了追求业绩?
百度的医疗业务操作存在不少争议和疑问。这次调整能否帮助它实现AI医疗的宏伟目标?欢迎各位留言讨论,分享您的观点。觉得文章有价值,不妨点个赞或转发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