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我国铁路口岸站的运量随着改革开放而不断发展。然而,在这背后隐藏着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这些问题既是影响贸易发展的关键,也是铁路自身建设的关键。

运量增长与能力瓶颈

我国铁路口岸站的运量得益于经济发展而快速增长。在 1998 年之后,其运量的年增长率超过了 30%。然而,由于设备和管理体制的限制,导致了能力的不足。就以 4 个站为例进行统计,换装车辆的停留时间达到了 2 至 4 天,甚至出现了车代库的情况。车站的能力已经处于饱和状态,堵车现象频繁发生,这对贸易的发展起到了制约作用。

目前各口岸站都迫切需要进行扩能改造。2001 年所做的规划设计为后续发展打下了基础,然而要完全满足运量的需求,还有相当长的一段路要走。

口岸站运输工作的复杂性

口岸站的运输工作包含众多环节。其中有换装作业,根据国际惯例,这些换装作业由各国负责其境内部分。同时,口岸站设置了多种不同的机构。口岸管理委员会承担着管理口岸建设以及协调各方的工作。

可惜由于工作较为复杂,并且管理能力存在一定局限,导致设备布局不是很合理。许多口岸站都缺乏完整的规划,在过去只是进行了局部的扩能发展。设备的选择和布局不合理就会带来代价,例如会对作业效率等方面产生影响。

边防检查工作的挑战

边检作业的地点在国门或到发场,其逐车检查的方式较为陈旧。这种传统的方式导致边检作业占用到发线或区间的时间比较长。例如,许多检查操作都是由人工一步一步地进行,并且没有现代化设备来提供辅助。

这会影响口岸站自身的作业效率,也会给运输组织带来阻碍,有可能让后续运输环节停滞,会使货物停留时间增加。

海关与检验检疫的阻碍

海关的工作手续较为繁琐,出入境检验检疫的工作手续也较为繁琐。通常在夜间是不会放行的,其工作手段相对落后。这就会导致车辆停留的时间有所增加。

这些是列车到发不均衡的关键因素。比如在很多口岸站的实地观测里能发现,经常由于检验检疫环节比较长,所以会出现下午有一个列车到发的高峰期,而其他时段到发的列车数量较少。

口岸站设备计算缺乏规范

口岸站的设备计算没有规范,所以设备数量的确定比较随意。因为这样,就难以将设备布局合理地安排好。

不合理的布局会致使设备的利用率不高。比如,换装设备的计算如果出现错误,安排的数量过少,就会影响换装的效率;而如果安排的数量过多,就会导致设备闲置,造成资源浪费。

管理模式的滞后性

目前口岸站依然维持着计划经济体制之下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无法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需求,并且也很难去应对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的国际经济一体化的进程。

需要进行管理体制的改革,使其按照市场规则来运行。并且要加强与对方口岸站以及一关两检等单位的联网工作,同时促进信息交流。通过这些举措,能够提升整体的运作效率。

大家思考一下,我国的铁路口岸站该如何更快速地去适应国际运输环境?希望大家能够点赞、进行分享并且留下自己的见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