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时代不断进步,政府网站的无障碍性建设对于特殊群体公平融入社会生活显得尤为关键。这不仅彰显了社会公平,更是城市人性化的核心所在。但在此过程中,有许多问题值得我们关注。
发展迅速普及较高
北京市众多政府部门正积极推进网站无障碍化建设。据数据统计,在17个不同层级的政府门户网站中,已有12个开展了相关工作,这一比例高达70.59%,在全国省级政府中位居前列。这一事实反映出北京市政府对无障碍建设的高度重视。得益于多种法规政策的推动,众多单位纷纷加入这一关乎特殊群体利益的工程。另一方面,众多网站的加入,让残障人士和老年人能够更加便捷地获取信息资源,同时也使他们融入了社会数字生活。
这一成绩彰显了政府消除数字差距的坚定意志。政府着力保障弱势群体获取信息的权利,此举对于提高城市的包容性与文明水平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建设不平衡表现
当前的发展建设存在不均衡现象。无障碍设施主要集中在电脑网站,而新兴的网络形式,比如电脑客户端、移动网站和移动APP,却并未普及。随着人们移动设备使用频率的增加,技术也在持续进步。以北京这样的大城市为例,残障人士和老年人的移动设备使用率同样很高。这种不均衡导致了特殊群体在使用新设备获取政务服务时仍面临困难。比如,许多政务APP的页面设计,老年人可能因为视力问题或操作不便而难以使用,这种与实际需求的不符亟待改进。
这与现代社会的无障碍建设理念相冲突,仅片面关注某些形式的网站建设,并不能完全满足不同群体在不同情境下的需求。
建设不规范效能低
目前的建设方法存在不少问题。众多单位网站采用的是框架嵌套或网页注入脚本文件的方式。虽然这种方法在时间上较为快捷,却只能满足少数人的需求。对盲人而言,他们依赖读屏软件获取信息,若网页内容未按规定改造,如常见图片缺少替代文字等问题,他们实际上无法获取有效信息。对于聋哑人和认知能力较低的人群,这种不规范的网站结构同样使他们无法充分利用政务网站提供的服务。这不仅是一种资源浪费,也违背了无障碍建设旨在服务更多特殊群体的初衷。
整体效率来看,这种做法并未解决网站原有的问题。视觉设计不合理,交互操作不便,这些问题依旧让特殊群体感到困扰。他们在获取政务信息和服务时,面临着诸多困难。
服务模式问题多
现有服务模式存在诸多不足。网页镜像技术或框架嵌套模式虽能实现部分功能,却带来了不少风险和不便。在安全层面,镜像网页易受挂码攻击或出现外链,一旦出现安全漏洞,用户可能面临诈骗或隐私泄露等风险。从用户体验来说,这种模式使得网页响应速度变慢,动态数据易丢失。例如,查询社保或公积金信息时,网页样式可能变形,导致个人信息展示不全或出现错误。对于需要身份认证的服务,如注册查询等,也难以顺利完成。这使得特殊群体在寻求这些重要服务时,往往只能望而却步,与构建高效便捷的政务服务平台的目标相悖。
这不但会影响特殊群体使用政务服务的感受,而且对政府部门维护自身形象和公信力也不利,极有可能引发民众对政务数字化建设的失望情绪。
改进方向探讨
面对这些问题,存在多个改进的途径。首先,必须更新建设观念,把无障碍建设巧妙地纳入到网站整体规划中,无论是电脑网站还是移动端,都必须同步考虑无障碍功能的设置。其次,需强化人员培训,确保技术人员和政务服务人员都能深刻理解无障碍建设的重要性,并掌握规范的操作方法。例如,可以邀请专家向网络技术人员传授如何依据可感知性等标准来设计网页结构等知识。此外,在资源配置上,应更多地偏向于无障碍建设的投入。
只有当我们在思想和行动上全面加以重视,无障碍建设才有可能实现质的飞跃。
社会各界应重视
北京市政府门户网站的无障碍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这不仅是政府部门的责任,还与公益组织、企业等多方有关。公益组织可以发挥监督作用,比如关注残障群体的组织,会定期检查政务网站是否达到无障碍建设标准。企业也能提供技术支持,与政府携手改善网站结构。比如,互联网企业能利用技术优势,帮助改进网页设计,以满足不同特殊群体的需求。
亲爱的读者们,在使用政务网站的过程中,你们是否遇到过类似的无障碍难题?若有心得,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交流。同时,也请大家帮忙点赞和转发这篇文章,让更多的人关注并重视这一重要话题。